風其實早就起了。
過去這兩年,組織變革成了明眼人都知道的阿里巴巴的關鍵變量。
這種變革將讓阿里走向何處,這是大家都期待的結果。
如今隨著阿里發布最新財報,似乎能隱隱地看到這個結果了。
50天,阿里交出的變革答卷
5月18日,阿里巴巴發布最新財報,包括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2023財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以及過去一個財年的全年財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變化,首先是數據變化,其次是組織變化。兩個變化都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數據方面,實現了增長。全年總收入為人民幣8686.87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為人民幣655.73億元,同比增長39%。
組織方面:云智能集團將從阿里巴巴集團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菜鳥、盒馬啟動上市計劃。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啟動對外融資。六大業務集團正式成立董事會。
把這兩方面的變化放在一起,我們能讀到其中的因果關系。組織的變化,是其他變化的開端。
早在3月份阿里提出“1+6+N”新架構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這樣的結果,只是阿里的動作這么快,超出了人們對于“大公司”的預期。
從3月28日張勇發出全員信,吹響組織變革的號角,到5月18日發布的最新財報中,披露改革整體落地,短短50天時間,實際上可能都沒有50天,就基本完成了變革。
何為“1+6+N”?1指的是阿里巴巴控股集團,6指的是設立云智能、淘寶天貓、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N指的是其他獨立業務公司。
這些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自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
張勇說:“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是本次變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這場變革體現了阿里在公司治理上的兩個傳統:
第一,每次擁抱變化,阿里都是主動的。阿里可能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多變的一家,對于阿里而言,變化不只是環境的要求,更是一種習慣。
第二,每次擁抱變化后,阿里都能變大變強。變化不是隨意的,每一次變化的背后,都有阿里系統的技術洞察和市場前瞻。
2004年,支付寶從原來的支付工具獨立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后來成長為螞蟻集團。
2011年6月,淘寶一拆三,分別設立一淘網、淘寶網和天貓(當時的淘寶商城)。
2012年7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從原有的子公司制調整為事業群制,形成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和阿里云七個事業群,稱為“七劍下天山”。
2013年,7個事業群進一步分成25個事業部,各個事業部擁有自主經營權,獨立制定發展戰略。馬云評價那是“阿里13年來最艱難的一次組織、文化變革”。
2015年,推出“大中臺、小前臺”戰略,核心是為了讓公司應對外界變化而作出快速響應。
在“大中臺”戰略之前,平臺經濟亟需變革,但大家似乎找不到方向。而在此之后,阿里內部生長出了一大批明星業務,比如菜鳥、盒馬。
這些歷史上的變革,也給同行們帶去了啟迪,甚至成為了一種行業標配,比如中臺戰略,很多互聯網大公司直接拿過去就用了。
我經常感慨,這種企業治理上的思想創新,遠比制造出一件硬件產品和工具更重要。思想創新驅動組織創新,不僅激活阿里的肌體,也給整個互聯網行業、給整個平臺經濟帶來新的標準。
向生產關系要效率
說到趨勢,如今國內互聯網公司、超大平臺公司的趨勢是什么?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國內企業的疑問,也是全球所有超大型企業面臨的難題。
可能的答案就兩個字:效率。
從阿米巴組織,到柔性生產,到如今阿里巴巴的1+6+N,本質上都是為了在大規模的基礎上解決效率問題。
阿里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是思考者,也是行動者。公司的規模可謂史無前例,全球二十多萬員工,生態體系復雜,效率決定生死。
如何讓這么多變量生機勃勃?當生產力處于快速迭代期,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提高效率。當生產力進入瓶頸期,就只能向生產關系要效率。
如張勇所言,“1+6+N”是生產關系的劇烈變革。給業務松綁,讓它們直面市場,更快地跑起來。讓優秀的業務脫穎而出,更好激發組織的創新活力。
控股集團全面放權,不再管具體業務,變成了更加靈活的控股公司,履行在各家業務集團、業務公司中的股東權益和責任,以投資+賦能的邏輯去做優各項業務的質量,確保整體大盤更好地面向未來。
目前來看,變革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快速敏捷、靈活高效,這些改革的預期效果已經顯現,20多萬人被重新激活了。
實際過程肯定不只是幾句輕飄飄的話,勢必會充滿陣痛、迷茫,甚至是質疑、反對。但對于阿里而言,他們擁有足夠多的變革經歷,每次變革的價值也已經屢次得到驗證。
自我變革能力,是全世界所有超大平臺的核心內驅力。原理大家都懂,但具體的方法,與遇到變化時承受短期陣痛的意志力,并不是每個公司都有的。阿里巴巴在這方面恰恰有能力,這是基因決定的。
未來,阿里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IPO向來都是神秘之事,而阿里卻把它挑明了,用明確的上市時間表,推動公司治理更加積極快速。如果將內部組織變革視作自我審視,上市就是接受公眾的審視。見自己,見眾生。
有人說,阿里真的要“再造”一個阿里了,在我看來,阿里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它對于中國企業的創新貢獻與標桿意義,有很多個側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