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行業的低價策略開始失效,消費分級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此前,為了贏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以拼多多為首的新興電商開啟了“僅退款”模式。一定程度上,“僅退款”符合了階段性的消費需求,但從長遠來看,買賣雙方關系失衡,必然會導致該模式難以為繼。

因此,京東以及阿里僅僅跟隨了幾個月時間,“僅退款”模式就開始被糾偏,而這些頭部電商平臺也逐漸意識到,努力服務自己的用戶群體,要比盲目擴張更為重要。

當下,國內電商市場已經到了階段性的瓶頸期,想要破局就只有兩條路徑:

第一,出海。參考泡泡瑪特,在海外的成功探索,為互聯網以及消費企業都做了成功的示范,尤其是海外營收的迅猛增長,也讓資本市場看到了其未來發展的潛力。因此,該企業市值不斷突破,目前已經超過了1000億港元。

對于電商企業而言,他們的出海則相對要困難一些,因為成本以及風俗習慣的問題,電商平臺出海代價要相對大一些。但是阿里以及拼多多已經做出了示范。

第二,在國內市場繼續擴張,給予消費者更大的補貼,用補貼換取營收。而此舉則比出海更難,因為國內電商市場已經相對非常成熟,而且頭部三家平臺也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方加大補貼另外一方勢必會繼續跟隨,除了進一步加劇內卷,我們認為這條路目前則會更加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行業競爭還在加劇,但是三家的盈利能力卻提升,很顯然各家也已經意識到了,守好自家護城河的重要性,這點從各家財報就能窺探一二。

11月14日晚,京東集團發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三季度京東收入2604億元,同比增加5.1%;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32億元,同比增加23.9%;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17億元,同比增長47.8%。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許冉表示,“我們充分發揮過往二十年積累的領先供應鏈和履約基礎設施能力,助力國家以舊換新項目。同時我們通過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和用戶心智,推動日用百貨品類在本季度繼續強勁增長。”

根據財報顯示,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數和用戶購物頻次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同比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受益于用戶活躍度的提升,第三方商家成交用戶同比增長超20%,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

且隨著凈利潤的快速增長,京東集團的回購也在加碼。財報顯示,京東第三季度回購金額達到了3.9億美金,占總股本的1.1%;前三季度回購36億美金,占總股本的8.1%。

其財報發布之后,摩根大通發布了研報指出,京東第三季度業績穩固,受惠于京東物流的強勁盈利表現及京東零售可觀的利潤的推動,經調整每股盈利按年增長29%,較該行及市場預期高出9%及17%,相信對股份有正面影響。期內,京東的收入增長加速至按年升5%,符合預期。公司同時宣布新的三年期5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于今年9月起生效。該行認為,京東管理層在即將召開的第四季財報電話會議上,對第四季的收入增長評論,以及毛利與開支平衡方面的發言,將決定投資者判斷能否將公司第三季的良好勢頭延續至第四季。

因此給予了京東集團“增持”評級,目標價為200港元。

美銀證券則發表研報稱,京東今年第三季度凈收入按年升5.1%,符合市場預期。當中,京東零售收入按年升6.1%,較第二季度的1.5%增幅有所加快,主要由于自營平臺(1P)電子及家用電器類別,自9月起在補貼“以舊換新”計劃推動下恢復增長。上述表現反映中央補貼將繼續有利于京東第四季度的電子及家電銷售,甚或可持續至2025年。

因此,該行維持京東集團“買入”評級。并將目標價由173港元上調至188港元。

侃見財經認為,盡管京東業績得以繼續改善,且回購力度也在加碼,但是資本市場則反饋并不積極。根據統計顯示,京東集團H股三季度跌幅超過了20%,美股也下跌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