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頭圖|視覺中國
2023年11月28日,拼多多(:PDD)公布第三季度財報——營收688.4億、同比增長94%;經營利潤166.6億、同比增長60%。
2021年Q2,拼多多單季凈利潤首次回正,至2023年Q3已連續10個季度盈利;2022年9月,推出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成為“第二增長曲線”。“全托管模式”被同行學習、仿效。
目前,拼多多市值與阿里不相上下,但二者市盈率(TTM)分別為30倍、11倍。何況阿里除了電商還有菜鳥、盒馬、云計算、大文娛、本地生活……
相對阿里而言,拼多多是被高估了,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營收增長的動力
1)營收結構不同于阿里、京東
拼多多營收分為廣告、傭金、商品銷售。前兩項屬于電商平臺服務,第三項屬于線上零售。
2019年,廣告收入268億,占營收的89%;傭金收入33億,占營收的11%。
2020年,商品銷售業務橫空出世、銷售收入57.5億,與傭金收入持平,占營收的9.7%(合計19.4%);廣告收入增至480億,占營收的比例卻降至80.6%。
2021年,商品銷售收入達峰——收入72.5億,占營收的10%;廣告收入725.6億,占營收的77.2%;傭金收入141億,占營收的15.1%。
2022年,商品銷售收入僅2.1億,幾乎歸零;廣告收入突破1000億,占營收的78.7%;傭金收入400億,占營收的21.2%。
京東以自營業務起家,逐步推出平臺服務。2022年,商品銷售收入占比仍高達82.7%;
阿里從平臺服務起家,收入主要由營銷服務(廣告)、交易傭金構成,逐步開展直營業務。2023財年(截至2023年3月31日),中國零售商業的直營及其他收入高達2750億。
拼多多“商品銷售”業務幾起幾落,再度歸零,但不能斷言將徹底放棄。
2)傭金成為主要驅動力
廣告業務曾是驅動拼多多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進入2023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2020年,廣告收入同比增速達79%,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72%;傭金收入同比增長74%,因為基數小,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僅為8%。
2021年,廣告收入增速降至51%,傭金收入增長144%,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24%。
2022年,因商品銷售收入下降,廣告、傭金對營收增長的貢獻合計超過100%。
2023年前三季度,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6%,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跌破50%;傭金收入同比增長186%,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達52%。
2023年前三季度,傭金業務體量已達廣告的51%,增速為廣告的4倍,成為推動拼多多營收增長的第一動力。
過往六個月(2023年4月-9月),淘天集團中國零售板塊的客戶管理(主要也是廣告、傭金)收入1483億。同期,拼多多電商平臺服務總收入1211億,約為淘天集團此類收入的81.7%,相當于淘天集團總收入的57%。
扭虧之路
1)“以價換量”拿捏到位
2019年,拼多多廣告收入占營收的89%,整體毛利潤率為79%。
2020年,商品銷售收入占營收的9.7%,毛利潤率約10%。剔除零售業務,平臺服務毛利潤率約為74%,較2019年下降5個百分點。而傭金與廣告收入比例幾乎與2019年持平。這說明,拼多多在2020年采取的是“以價換量”的策略,結果是營收增長97%、毛利潤增長69%。
2021年,商品銷售收入72.5億,假設毛利潤率為10%,平臺服務毛利潤率約為71%,再降2個百分點。全年營收、毛利潤分別增長58%、55%,“以價換量”效果依然可觀。
2022年,商品銷售業務歸零,整體毛利潤率提高到76%。
2023年前三季度,毛利潤率降低11個百分點、至64%,而傭金收入暴漲186%,“以價換量”策略再次“上線”,結果是營收增長75%,毛利潤增長50%、達到1021億。
2)扭虧為盈
經營利潤
下圖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只有藍色淹沒彩色時才會錄得經營利潤。
近年來,拼多多毛利潤率振蕩下行,2023年前三季度降到64%,較2018年低13.5個百分點。拼多多扭虧的原因是規模擴張攤薄了費用率。
例如2018年,134億市場費用相當于營收的102.5%,毛利潤率高達77.9%也注定巨虧。
2020年,市場費用暴漲至412億,占營收的比例卻降至69.2%。
2021年,市場、行政、研發三項費用合計553億,總費用率58.9%。盡管毛利潤率已降至66.2%,拼多多還是首次獲得經營利潤。
2022年,總費用達687億,其中市場費用543億,總費用率進一步降至52.6%。
2023年前三季度,總費用658億、總費用率只有41.4%,比毛利潤率低23個百分點!
2018年,拼多多經營虧損108億、虧損率高達82.3%;
2020年,經營虧損仍達93.8億、虧損率降至15.8%;
2021年,拼多多扭虧為盈,經營利潤達69億、利潤率7.3%;
2022年,經營利潤攀升到304億、利潤率23.3%;
2023年前三季度,經營利潤363億、同比增長70.7%。
經營活動現金流
拼多多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一直為正:2016年8.8億、2017年96.9億、2018年77.7億。
2020年尚未扭虧,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已達282億;
2022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485億,較凈利潤高54.1%。
2023年前三季度,拼多多經營利潤、凈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363億、367.4億和572.7億。
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大幅高于凈利潤,說明企業對現金流的控制能力強。
Temu——拼多多的分水嶺
1)Temu上線前
Temu上線前,拼多多總交易金額(GMV),月均活躍用戶(至少下過1個訂單)增速明顯放緩:
2018年,GMV達到4716億、同比增長234%,月均活躍用戶4.2億、同比增長71%;
2019年,GMV突破1萬億、同比增長113%,月均活躍用戶5.9億、同比增長40%;
2020年,GMV增至1.7萬億、同比增長66%,月均活躍用戶7.9億、同比增長35%;
2021年,GMV達2.4萬億、同比增長46%,月均活躍用戶8.7億、同比增速僅為10%;
2)Temu上線后
2022年9月,拼多多在美國上線Temu。該跨境電商平臺的口號是“Team Up, Price Down”,滿足了美國人的“消費降級”需求。
Temu率先采用“全托管模式”——賣家發貨至國內倉庫,營銷、履約由平臺負責,平臺擁有最終定價權。
Temu上線半年后,拼多多傭金收入開始暴漲。
2023年Q2,傭金收入143.5億、同比增長131%;
2023年Q3,傭金收入291.5億,同比、環比增速分別為315%、103%。
由于全托管模式下平臺負責營銷、引流,Temu平臺主要收入來自傭金。
2023年Q2、Q3,拼多多傭金收入暴漲的原因顯然是Temu。而Q3毛利潤率下跌,應該是Temu傭金業務毛利潤率相對較低所致。
Temu模式面面觀
同行跟風是最專業的認可。
站在電商平臺角度,拼多多推出Temu是神來之筆,速賣通、、SHEIN、、 Shop都已經或將要推出類似服務。連馬云都發聲“祝賀拼多多過去幾年的決策、執行和努力”。
消費者用鈔票表態最真誠。
刻板印象中的美國消費者大手大腳、花錢如流水。他們對來自中國的“廉價”輕紡產品成打地買,對價格并不敏感。
美國零售業高度發達,沃爾瑪、亞馬遜們提供的服務專業、高效、無懈可擊。美國消費者為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Temu捧場,說明他們“錢緊”。
賣家的站隊最理性。
Temu的典型合作伙伴不是跨境電商的存量玩家,而是以海外訂單為生的制造企業。他們因疫情沖擊舉步維艱。
這些制造企業或許規模不小,但不懂電商、不會投放、把握不好備貨量。讓他們到亞馬遜“上架”,把產品運到海外,萬一滯銷怎么辦?在跨境電商平臺營銷、引流要不要做,投多少錢做,打了水漂怎么辦?如何及時、準確把握大洋彼岸“非我族類”消費者的心態,隨時設定、變更價格?
全托管模式下,賣家只須把產品送至Temu設在廣州的倉庫,出口、營銷、履約、售后、定價,全托給平臺。由于門檻低、試錯成本很低,傳統制造企業接受全托管模式是理性的選擇。
對全托管模式的批評也不少,主要是對賣家壓價太狠,剝奪定價權。
先說定價權。自古代以來,中國外貿企業利潤就很微薄。比如生產高檔銅制水龍頭,外國買家的出價是國際銅材價格加幾個百分點的“加工費”,論噸買。回去分裝一下,根據包裝精美程度,加幾倍或十幾倍賣給歐美消費者,中國廠商也沒有定價權。跨境電商審時度勢,靈活調整產品價格、促銷政策,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理。
再說“壓價”。市場經濟概況為一句話:供求關系隨價格變化——價格上漲需求減少、供給增加。
發達國家消費者購買力下降,需求曲線整體下移。過去某種商品,單價10美元可以賣1萬件,單價8美元可以賣1.5萬件。現在單價10美元只能賣6000件,單價8美元才能賣1萬件。東南亞、拉美廠商能提供售價8美元的產品,只是品質略有下降。堅持每件賣10美元,中國企業將失去這個市場份額。席卷全球的消費降級不是拼多多制造的,Temu也只是需求曲線變化的傳導者。
對外向型制造企業而言,Temu壓縮了毛利潤空間,但也不完全是沒有收獲。
傳統出口模式的好處是批量大、信譽較好、不要回扣,最大的問題是賬期長。沿海地區民間借貸發達,重要原因就是外向型生產企業缺乏流動資金。
全托管模式給傳統制造企業帶來三點好處:
一是提供展示平臺,讓海外消費者直面一個個陌生的中國品牌(對中國人也陌生)。好比“龍套”出演有名有姓的角色,未必能成名但有了成名的希望;
二是讓中國廠家直接感覺海外消費者的需求,優化產品、安排生產,不再“蒙眼狂奔”;
三是小單快返,減輕資金周轉壓力。
Temu是全托管模式的先行者,但談不上壟斷。速賣通、SHEIN們紛紛加入“內卷”,與Temu爭奪消費者、供應商,決戰尚未開始。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