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中,有人給史彥澤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中國的軟件行業一直想做兩件事,即飛機公司和航空公司,又要造飛機還要開飛機,但這很明顯是兩碼事。”

玩笑背后對應的是國內軟件行業的現狀。即伴隨著資本的退潮和市場環境的遇冷,對越來越多軟件公司而言,其固有的“重交付—拼規模—拿融資”的路徑無法跑通,他們的首要目標從尋增長改為了“活下來”。

如果從企業經營的視角來看,則必須要做的一個調整是從“營收目標”轉為“利潤目標”,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論是固有的“產品—銷售”模式,還是組織架構,生態建設等等,這些調整背后對應的都是新功課。

更關鍵的是,軟件企業需要思考一個新的命題:我的未來方向是什么?

這也是史彥澤一直思考的命題。即對中國的SaaS行業,或者說CRM行業而言,正確的路徑到底應該是怎樣的?而這個問題向下拆解,則是:CRM服務商的邊界在哪?競爭力在哪?以及健康的企業經營模式是怎樣的?

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史彥澤帶領銷售易正在一步步回答這個命題。

在剛剛過去的Engage2024銷售易用戶大會上,史彥澤提出了智能客戶經營平臺(COP)的概念,從某種層面來說,這是銷售易在2024年這個節點,對自身CRM“產品能力+行業積累”的抽象化,而在其底層,可以理解為是銷售易多年對于CRM與客戶經營的思考,以及服務眾多大型企業不同需求所沉淀下來的客戶數字化路徑。

就在這場大會之前的一周,我們和史彥澤聊了聊。他向我們講述了在他眼中的當下銷售易的競爭力和邊界感,以及他看得到的CRM行業的現在和未來。

產品、邊界、生態。這是史彥澤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詞。

CRM,尋找黎明前夕

2023年,史彥澤帶領銷售易參與了一次特殊的投標,項目方是一家外企,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國外的CRM軟件,而這次的意愿是想在中國市場尋求一款對應合適的CRM產品。

“之前這家企業給國外CRM廠商的每年的費用是400多萬,到了POC報價階段,有些國內企業的報價是40萬。”史彥澤回憶道,“當時這家企業的CIO說,‘這樣的價格下,企業的商業模式是怎么樣的?‘”

這是過去幾年里,中國CRM賽道,乃至國內SaaS行業普遍存在的典型問題——低價競爭。這種“低價競爭”本身對應是企業尋求的另外一種增長模式,即通過規模效應換取市場聲量,進而通過資本或者其他路徑維持企業的發展。

對不同的賽道而言,這種成長方式存在一定合理性,但這種方向不包括如今的CRM賽道。

如果把這種低價的模式向深處延伸,則會看到更大的問題,即在這種發展模型對應下,企業往往為了拿下項目派遣出大量的客戶成功團隊,配合產品在企業內的落地和個性化需求。

但這種落地對企業本身而言并不是良性的。一方面對企業而言,過高的客戶成功團隊占比給企業帶來的是組織運營上的壓力,另一方面,由于過分依賴實施交付,企業自身的產品“越來越不會自己說話”,用更準確的表達則是企業的產品力始終無法提升。

“近一年來我們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發現還是產品。”史彥澤告訴我們,“比如像Salesforce、WorkDay這些,在國內整個客戶成功團隊人很少,但它的銷售額很高。”

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恰是中國CRM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所在。即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CRM應該為企業加持的到底是哪方面的能力?而在AI浪潮到來的如今,這個問題愈加被放上臺面。

如果回歸CRM行業的本質,其本身的標簽定位是客戶管理軟件。即幫助企業完成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前端的獲客、保客,以及企業內部的客戶運營、服務等全部體系,其對應的更應該是一套成熟的現代軟件體系,用更通俗的話來說,企業需要CRM廠商通過自身的產品賦能其最佳的客戶管理模型。

“很多企業合作就是因為你之前做過行業內頭部企業的項目,才選擇你來幫企業構建這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你有什么需求我都可以滿足’這種服務模式。”史彥澤表示。

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從產品能力來看,對CRM企業而言,其即使一度服務過不同行業的大客戶或者500強企業,企業也很難將過往的經驗、積淀轉化為產品模型進行對外輸出;其次,在強調產品的發展路徑下,企業服務運維一側的角色誰來承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些觀念上的轉變傳導到整個企業內部對應的是極長的時間周期,而這些對企業而言都是生存成本。

中國CRM廠商,應該怎么做?或者說,CRM的未來方向應該在哪?

產品、生態和堅定的新邊界

“我甚至一度找到對方的負責人,告訴企業他們的一些需求我們沒法做。”史彥澤告訴我們,“對應到企業層面的特殊需求,這些應該由專業的服務團隊來做,這也是他們的市場空間。”

這個故事發生某個企業提出個性化定制的CRM項目需求后,后續史彥澤和對方進行了更為詳細具體的溝通,明確銷售易能滿足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滿足不了。

邊界,是史彥澤給銷售易定下的新關鍵詞。“我們在主動讓自己回歸產品,讓生態伙伴參與進來,我們負責產品側,實施交付等這些由生態伙伴負責。”

這種態度對應的也是銷售易交過的學費。即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銷售易也曾一度構建龐大的客戶成功團隊,面向不同客戶選擇自己提供產品的同時,更花費大力氣進行客戶成功的運維,但最終史彥澤給出的反饋是“太痛苦了”。

這也恰是目前中國CRM,或者SaaS行業都在逐漸認清的一個事實。即在整個TO B服務鏈條中,有邊界感的分工是必需的,這種邊界感對應的是各個節點環節的全力以赴、專業度以及彼此的市場利潤空間。只有保持服務上的專業度,才能把整個TO B服務的市場盤子做大。

但史彥澤給銷售易定下的不僅僅是邊界,更是邊界背后的新構成——產品力和生態力。

從這次大會也能看出,在保證邊界的同時,銷售易更在讓自己的產品具備更強的專業度和適配度,真正從產品層面創造對應的CRM價值。

“COP客戶經營平臺的價值在于提供了一個360°全面視角的客戶經營思路,同時,‘樂高組件’般的底層技術架構,可以靈活多變的支持前端業務的變化。”史彥澤在現場表示。

具體來看,COP對應的更是銷售易對過往產品模塊和產業積累的一種組合平臺模式,這些來自中大型企業甚至500強企業的需求解決方案被銷售易整合到一個平臺模型中,基于B2B、B2C不同流程對外展示。基于COP在不同行業中的具體體現,銷售易也更是面向制造、軟件互聯網汽車、消費品等4大方向推出了對應的行業云。

可以理解為,在銷售易將自身業務邊界進行橫向收束的同時,其更在產品深度上深挖井壕,將過往銷售易在眾多500強企業中的應用實踐真實轉化為產品模塊,嵌入到銷售易的行業云中,讓更多對應賽道的產業企業能最大程度地復用行業最佳實踐,真正從軟件思維進入到客戶運營思維。

以中升集團為例,在銷售易的加持下,其構建了全部客戶側的細顆粒度的數據信息,以及對應的客戶運營模型,使得所有車主全部“上到云端”。

而基于這些可見可視可運營的用戶模型,中升集團在固有的經銷商模型之前,也更基于全部的車輛數據進行二手車市場和維修市場的探索,在客戶數據的加持下,企業的想象力空間可以被無限延伸。


不僅中升集團,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銷售易已服務5000+大中型客戶,在大中型企業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邊界的另一個配合是生態。能清晰看到的點是,在如今銷售易的生態伙伴體系內,不僅有用友、漢德等國內ERP廠商,更有全球咨詢機構,如凱捷中國、NTT等等,都在和銷售易一起服務企業。

“這也是我們的變化。我們現在不僅與國內的咨詢公司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我們也和很多之前國際上不太和中國TO B企業合作的咨詢公司進行了合作。”史彥澤表示,“今年我們50%的交付收入都是通過伙伴來完成的。”

可以說,銷售易如今正在走的是一條有邊界的CRM路徑。但通過產品側和生態側的縱深,反向收束的它在“專業度”的加持下反而如今正迎來更大的認可和勢能。

這種勢能也更延伸到海外市場。史彥澤告訴我們,比如在日本、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基于地方生態伙伴的合作,銷售易如今正在被更多其他市場的企業客戶選擇。

重新思考:

什么才是適合中國的CRM?

但恰如前文所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斷臂,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史彥澤表示,“但我們會主動去做調整,比如減少交付團隊的占比,讓內部的同事感知到我們的決心,也讓生態伙伴看到我們的變化。”

但一個數據是,截止目前,銷售易的NDR已經實現了100%+。對NDR(收入留存(Net Dollar Retention)的通俗解釋是,其是指在特定時期內,企業從現有客戶基礎中獲得的收益百分比,它目前被行業內視為檢驗一家SaaS企業經營狀況的關鍵指標。對一家優質的SaaS企業而言,NDR超過100%是基本要求。

還不僅如此。在行業都在關注的AI方向,銷售易也更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唯一的標準就是要讓客戶真正用起來,比如智能客服,比如內部在不同客戶線索上的查詢等等。”

最真實的反饋是,基于銷售易推出的“CRM+AI”大模型產品NeoAI,銷售人員可以快速找到目標客戶,獲取客戶相關信息并輔助銷售快速和客戶高質量互動,讓銷售更容易;同時,基于NeoAI的知識賦能及洞察建議,可以有效提升銷售及服務的質量,讓管理更容易。

而如今NeoAI也已經轉化為真實的AI生產力。據了解,目前伊頓中國、錦江酒店、捷豹路虎等企業都已經在實際應用NeoAI,提高企業內部的用戶體驗和業務效率。

“我們不會為了炒作概念而去怎么樣,而是會真正的和很多客戶一起共創,你認可這個產品的價值,我們才能一起去做。”史彥澤表示。

一個非常清晰的感知是,在如今的2024年,銷售易正在實現自己的底層進化,這種進化是關于邊界,關于產品,關于生態,關于AI。如果說在之前,銷售易的產業勢能伴隨著的是自身的產品、服務、資本、市場需求等疊加的總和,那么如今,這家中國頭部的SaaS企業正在返璞歸真,重新回歸到產業為王的長期路徑里。

利潤為王、產品導向、生態邊界,這一切信號和聲音背后,對應的都是銷售易正在變化的內核底層。

在繁花錦簇時,思考的更多是增長,而非問題。但在如今的2024年,恰是思考問題的最佳節點。

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符合TO B企業良性增長的模型。不論是從如今的資本市場新的利潤要求,還是伴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化市場,以及中國逐漸成為全球化市場的趨勢,唯有求真務實、產品能打的TO B企業才能持續保持生長力和競爭力。

對銷售易而言,在AI浪潮的加持下,在求真務實的理念驅動下,它正走上新的SaaS之路。

注:文/皮爺,文章來源:產業家(公眾號ID:chanyejia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