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橫空出世,平臺不惜承擔大額虧損,自掏腰包補貼品牌商品。彼時,人們認為這種“燒錢換來的訂單”必定難以長久。
但回頭來看,恰恰是當時的百億補貼為拼多多筑起了低價正品的心智,讓它從一個低價平臺轉變為綜合性平臺,帶來了更多的消費者和數年的高速增長。
2024年,電商競爭白熱化,當“百億補貼”已經成為全行業的通用手段,拼多多又拿出了“百億減免”,瞄準優質商家,要給商家補貼、降低經營成本。
在8月底的財報電話會上,拼多多提出未來一年將投入百億資源包扶持新質商家,減免100億商家交易手續費,進行商家生態治理。截至目前,“百億減免計劃”已經陸續推出,退返款項涉及到推廣服務費、技術服務費、保證金等等。
無論是百億補貼還是百億減免,電商平臺真金白銀投入的核心目標仍然是“獲得更多消費者”,提升平臺的整體競爭力。但不同的是,此次百億活動補貼的對象從商品變成了商家,而這也是由于電商走入下半場,平臺間的競爭逐漸深入,從前端走向了后端的供給側。
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價格戰,電商平臺們終于從紛爭中抽身,擺脫為低而低,走向了給商家減負,以此來激勵商家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京東在去年宣布降低新商家的入駐門檻、減少開店成本,淘天也在今年宣布減免天貓年費、補貼流量費用和運費險......而作為百億補貼的發明者,拼多多的“百億減免”也格外引人注意。
和百億補貼直接面向消費者降價不同,百億減免在扶持商家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從商家減負到消費者體驗之間的一個斷層,即如何保證給商家減負之后,商家就愿意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百億減免能否再造百億補貼的成功,而這對拼多多來說,也是一次新的考驗。
百億減免,給商家全周期經營降本
近一個月之內,拼多多的百億減免動作已經涉及到了從入駐、運營再到售后的商家經營全周期。
從規則來看,在入駐的環節,拼多多大幅調低了保證金費用。9月5日,拼多多最新發布的商家通知顯示,商家店鋪的基礎保證金將從1000元下調到500元,新入駐的個人店鋪、企業店鋪初始化保證金也將下調至500元。
“我開了8店,保證金退了四千塊,對我們這類小賣家來說,現金流壓力減輕了。”一位商家告訴硅星人,相同的保證金費用支出,如今商家能再開一倍數量的店鋪。
不同于其他平臺,一直以來,拼多多的店鋪經營都是以商品為中心,而非重視店鋪累計交易和等級,且經營步驟簡單,一般情況下,店家都會經營店群,通過分散鋪貨,降低單店流量波動的風險,且即使是同品類,不同店鋪之間的流量也會有周期差異,商家往往會在不同店內測試流量情況,改變運營和投放的側重。
在這一背景下,保證金下降了一半,意味著店群的準入門檻更低了。
在運營的過程中,訂單抽成規則也發生了變化。
原本拼多多的傭金就較其他平臺更低,以百億補貼抽傭的1-3%,珠寶等特殊類目抽傭的1-5%為計,平均低于其他平臺2到3個百分點。
在這一基礎上,先是8月13日,拼多多向報名參與站內資源位活動的商家,推出了技術服務費可退權益,凡是參與百億補貼、秒殺、平臺大促、9塊9特賣、潮流好價、多人團等站內活動產生的商品訂單,用戶發起退款后,平臺即按比例退回先用后付訂單1%的基礎技術服務費,其他訂單0.6%的基礎技術服務費。
隨后,拼多多又對“技術服務費退返權益”進行升級,商家參與資源位活動產生的訂單在享受服務費退返權益之外,先用后付技術服務費的費率由1%降至0.6%。
8月底,拼多多進一步向商家推出了“推廣服務費退返權益”,消費者在發貨前進行全額退款的訂單,平臺會自動返還商家推廣軟件服務費對應金額的推廣紅包,且無需商家發起申訴。
以技術服務費退返為例,參加百億補貼活動的商品訂單交易量較一般商品更大,以一款月銷達到2萬的水杯計算,單件的價格為19.9元,一個月的技術服務費在2388元到3980元之間,退款訂單退回技術服務費、先付后用的技術服務費率降低近半,銷量越高,退回金額就越大。
在售后的環節,拼多多則是增加了多項商家維權權益,幫助商家追回不必要的收入損失。
在商家售后服務體系上,拼多多開通了綠色通道,成立了專項售后服務團隊,商家可以對異常訂單、惡意投訴訂單、消費者負向體驗訂單等進行申訴,申訴成功后將由平臺對相關訂單進行賠付。與此同時,拼多多還對商家售后糾紛的申訴服務進行了專項調整,不再限定可申訴的次數。商家只要對售后處理有疑問,即可向平臺發起申訴。
售后,一直是商家最為頭痛的環節,相較于其他電商平臺的商家由于團隊龐大,往往會招聘專門的售后團隊處理,而拼多多的個人店更多,往往會一個人上品、運營、售后,很難有精力爭取自身的售后權益。開通綠色通道,規范售后申訴流程,意味著商家降低售后損失變得更容易了。
這也是拼多多進入新階段的一個明顯信號。
此前拼多多的僅退款方式,建立在供應鏈未分級、各類商品混雜的早期,讓用戶對低價產品有了購買信任;而隨著平臺經營規范化、亂象減少,在當下,對售后重新定義,也能維護生態走向更加良性的循環。
從商家減負,到用戶體驗提升,還有幾步?
治理商家生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留住用戶。
所有的電商模式,本質都是平臺、商家和消費者三方的關系,但不同模式下三方的關系也有所不同。
此前的價格戰是各大平臺紛紛對外喊出口號,吸引消費者關注、增加流量,然后推動商家降價,在消費者無感和商家無動力之時,平臺自己造勢、開啟飛輪,但由于商家降價收獲是滯后的,由此變成了平臺比拼“絕對低價”,甚至強制要求商家在不同平臺的價格要齊平,最后導致“全網最低價”消失,多方之間的矛盾激化,造成了惡性循環。
而退出價格戰之后,此次電商平臺們把飛輪的起點放在了給商家減負、降低商家經營成本之上,由此帶來低價好物,再擴大消費者關注,這是平臺真正從自己這一環開始投入開啟的正向循環。
不過,用補貼來降低商家成本,并不等于直接讓消費者享受到低價好物,一旦商家選擇明降價暗漲價,平臺的真金白銀也付之東流。從商家到消費者,這中間還需要一系列的傳導措施,來保證三方都獲得收益。
以拼多多來舉例,正如百億補貼的核心難點是補貼誰、怎么補一樣,百億減免需要解決的是減免什么、如何減免。
在補貼選擇上,此前的百億補貼選取的是強購物心智的品牌商品,例如蘋果手機、酒類等等,對平臺的供給側進行分級,扶持優質的商品,且由此打出了正品低價的消費心智,吸引用戶涌入,而后百億補貼逐漸擴大到低價優質但品牌心智不夠強的商品,擴散了開來。
百億減免也是相似的邏輯,首先要篩選扶持對象,不能大水漫灌,所扶持對象的精準度和力度,決定了扶持策略能都產生方向正確且能撼動整個平臺生態的力。
從規則來看,此次的技術服務費退返涉及的是報名參與站內資源位活動的商家,例如百億補貼、秒殺、平臺大促、9塊9特賣、潮流好價、多人團等等,而這些活動的參與者本身就已經經過了一輪性價比的篩選,且賣得越多,退返的金額越大,這意味著商家更有動力打造符合活動要求的優質爆品。
此外,拼多多本身也是工廠和產業帶商家的聚集地,百億減免同樣涉及到產業帶商家的優質好物減免。在低價走向質價比的背景下,各大電商平臺都在爭奪優質產業帶,從供應鏈里擠水分,由此拼多多也得以再向前了一步。
扶持對象,決定了平臺的風向哪吹,而扶持方式決定了扶持的效果。
此次拼多多的減免措施頗為直白,基本都是實打實地直接返回“經營費用”,而非流量補貼等手段上的優惠,這也是中小商家們最為看重的。
眾所周知,拼多多以百億補貼的低價吸引來了大量的用戶,做到了薄利多銷。而這其中有一個基礎條件,就是商家本身的經營成本足夠低,讓商家在商品低價的背景下,仍然有利潤空間;而后,又因為僅退款等售后政策,保證了低價不低質。
在這個過程中,經營成本低,讓產業帶上各個中小賣家有了投入電商的意愿和空間,而他們也是提供性價比和豐富度的重要成員。在過去數年的以低價為流量分發第一邏輯的經營之下,這些商家也已經形成了補貼商品價格、獲得更多流量的慣性,并且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在此基礎上,百億減免對經營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對平臺來說是一套一以貫之的策略,商家也自然而然地會將成本減免進一步投入到商品低價之中。這也是拼多多和其他平臺的核心區別。
不過,從規則傳導到商家,還需要時間。
在前不久的財報會議上,拼多多聯席CEO陳磊表示,從第三季度開始,拼多多利潤將逐漸呈下降趨勢。從長遠來看,盈利能力下降不可避免。另一位聯席CEO趙佳臻補充道,管理層已經達成了共識,愿意為長期的健康付出巨大代價。
沿著百億減免的路徑,拼多多能否再造“百億補貼”的成功,除了扶持對象和扶持手段的準確,扶持的力度也非常重要,投入過大,意味著虧損過高,投入過小,意味著舉措難以影響實際生態。而這些還需要在具體的實戰中得到答案。
影像里的EFG▼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