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視覺中國
拼多多變了,正在從重營銷變為更重技術。
11月26日晚間,拼多多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第三季度營收215.05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1%,不及市場預期的265億元。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營銷費用為100.506億元,環比減少3%,連續三個季度呈下降趨勢。
相反的是,拼多多第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再創新高,達24.224億元,同比增長34%。據拼多多年報披露,公司約60%的員工為研發人員。
自從技術派陳磊接棒董事長以來,拼多多開始走向穩健的重研發、輕營銷策略。陳磊表示,拼多多會將過去5年在營銷方面的重心更多地轉向研發,并利用拼多多在技術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推動農業數字化。
營銷縮減,加碼農研
“燒錢”曾經一直是貼在拼多多身上的標簽,自上市以來讓其深陷虧損深淵。
前兩個季度拼多多大幅縮減營銷費用后,在Q2首次實現了扭虧為盈。本季度,拼多多保持了營銷費用的持續縮減,并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實現經營利潤為21.393億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6.4億元。
用戶層面,截止今年9月30日,拼多多的年度活躍買家達到8.673億,單季新增1740萬——相比上一季度的2610萬,再次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電商公司們本季度利潤和營收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財報表現似乎都有些不如意。從行業來看,拼多多的用戶量,已經即將觸摸到中國互聯網用戶9.89億人的天花板,增長確實有限。電商消費層面,三季度國內整體消費需求偏弱,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8%,快遞業務量環比上季度也有下滑趨勢。
因此,對于拼多多來說,持續縮減營銷費用可能不只是為了讓財報“更好看點”,更是在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從打法上徹底轉向了重研發輕營銷、堅持投入農業的長期主義。
拼多多Q3財報最大的亮點在于,在營銷上的投入少了,在技術和農研上的投入卻增多了。
財報顯示,拼多多本季度的研發費用達到24.224億元,主要用于技術平臺的投入和研發人員的招募。同時,不出所料,陳磊宣布將拼多多第三季度的利潤也全部投入“百億農研專項”,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普惠。
“百億農研”是拼多多于今年8月專門設立的農業科技專項計劃,由陳磊親自牽頭,“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當時陳磊稱,拼多多第二季度及未來幾個季度的利潤將優先投入該專項,直至100億的總額得到滿足。
可以預見的是,因為在技術和農業上的持續投入,短期內拼多多的盈利能力可能仍然不會面臨太大的增長。但是相比之前“以燒錢換增長”的方式,這次,拼多多是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健、更具有長期信心的發展路徑。
拼多多的數字農業夢
事實上,拼多多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土”,尋找各類農產品供應鏈的技術解決方案,試圖用科技改變中國農業。
過去二十年間,互聯網迎來了快速發展,但農業卻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幾乎是最晚被數字化改造的行業。
拼多多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
2015年,拼多多成為了首個以農產品零售起家的電商平臺,并依靠水果生鮮成功實現了用戶口碑上的轉變。
傳統農業從田間地頭到城市的餐桌上,往往需要經歷農戶、產地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菜市場,最后才達到消費者手中,中間涉及鏈條長、損耗嚴重。農產品也常因種植戶不了解市場需求,而賣不上價格。
因此,拼多多對農業的改造,最早從銷售和流通環節開始。
為了將農產品供需兩端進行效率最大化的匹配,拼多多創始團隊跑遍了幾乎全國的農業區,搭建農產品產業鏈和數據庫,探索出了“產地直發”、“農地云拼”等模式。
這些探索,極大縮短了農產品上行的鏈路,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農產品需求集合在一起,解決了農產品供需不對稱、信息不透明、價格波動大等痛點。
在銷售側,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農貨節”、“蘋果雙十一專場”等活動,打開農產品銷售局面,把田間地頭的農戶和消費需求連接在一起,從需求側推動農業變革。
對于大多數互聯網電商公司而言,對農業的關鍵改造到這一步就結束了。但技術出身的陳磊,還想帶領團隊做更多。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發文強調,要加快培育“全產業鏈”的農業大數據發展路徑,包括種植、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品牌等環節。
無疑,農業電商,僅能解決農產品的供銷流通問題,在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環節尚未被數字化改造。
所以,我們通過財報的變化看到,拼多多正在往農業最深的兩個環節走去,前者是從Q2起就增加投入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后者是前端農業科研領域。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其物流損耗決定著農戶的經營成本,也影響了農產品品質和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據相關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農產品物流存在很多問題,蔬菜、瓜果類農產品的流通損耗高達20~30%。
要想進一步縮短農產品上行鏈路,必須在冷鏈物流、倉儲配送環節通過增加數字化投入,來實現高效率、低損耗的農產品運輸。今年“農貨節”,云南香格里拉藏民采摘的新鮮松茸,就在拼多多全程冷鏈物流的加持下,最快48小時送到了消費者的餐桌上。
比解決農業后端更重要的事情,是農技的提升。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都很低,農產品附加值也不高。幾十年前,袁隆平院士用雜交水稻的發明說明了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如今,更先進的AI、物聯網、5G等技術被鼓勵應用至農業研發、生產環節。
拼多多的“百億農研”計劃,也是從這個目的出發的。
在陳磊看來,技術和人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此前,拼多多已經先后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新加坡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等國內外多個頂級科研機構、院士專家等科研團隊展開合作,在科學種植、農業機器人、智慧農業、未來食品等領域進行了多項投入。
為了發掘更多創新力量,拼多多還連續兩年舉辦“多多農研大賽”。第一屆的課題是AI種草莓,今年的課題是AI種番茄。在Q3的財報中,拼多多公布了這一項目的最新進展,有4支來自全球頂尖院校的AI戰隊進入決賽,他們通過遠程的方式在云南的“多多農研基地”悉心培育番茄種苗。目前農研基地的番茄已經長至1米高,預計12月,首批AI番茄就將掛果成熟。
來自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的研究員阮繼偉表示,相比傳統番茄種植方法,AI番茄栽培成本更低、病蟲害減少、產量更大、品質也更有保證?!捌骄划€地可以省去80個工人,按照一個工人100元算,就可以節約8000元成本?!比罾^偉說。對于種植農戶們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科技改造農業的關鍵,不僅在于技術的創新更在于能否在實際農戶落地應用。據了解,在上屆AI種草莓的比賽中,有兩支參賽隊伍已經開始了商業化嘗試,其中一個是幫助本地村莊設計了自動化施肥和種植決策系統,預計可以服務周邊100畝左右的草莓園。
從上述種種舉措中可以看出,拼多多想要實現的,不止是介入農產品流通環節,而是要深入前端農研和后端物流。拼多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從源頭上解決農業之困,激勵高品質農產品產銷,構建中國農業板塊的數字藍圖。
為什么要“死磕”農業?
在農業上的持續投入,也給拼多多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回報。
根據此前財報顯示,拼多多農產品GMV連續五年保持三位數增速,2020年農產品GMV超過2700億元,總營收占比高達16%。今年上半年,拼多多農副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431%,單品銷量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產品超過4000款,同比增長超過490%,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受益于此,涉農產品成為拼多多增長最快的品類,多多買菜業務也快速發展。顯然,農業已經成為拼多多的基本盤和電商護城河。
也許還有人不知道,拼多多對自己的定位已經從社交電商,變成了“全球最大的農業和日用品平臺”——不管是農產品還是日用品,都意味著高黏性、高復購、高用戶活躍度,這對于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競爭尤為重要。
如今,拼多多手握著8億多活躍用戶,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在全網移動用戶流量增長放緩的情況下,農產品滲透率低意味著仍有廣闊的用戶增長空間。
此外,互聯網公司先后搶灘的社區團購新零售風口,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生鮮電商,而在農業領域的持續投入,讓多多買菜具備了其他玩家短期內很難補齊的農產品源頭直采能力。
上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陳磊曾透露,拼多多的用戶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多多買菜業務的快速發展,由此來看,死磕農業讓拼多多在新零售故事上的贏面也不小。
拼多多能下定決心啃農業這塊硬骨頭,不僅是出于商業戰略層面。從拼多多在農業上的投入和影響來看,其改變的不止是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效率,而是更長期層面的,農業的變革和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但在現代化發展上卻落后歐美國家四十余年。數據顯示,農業科技的投入僅占農業GDP 比重的0.71%左右,遠低于全國所有行業平均 2.14%的投入強度。
目前,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依靠傳統手工勞動種植,科技化程度低,生產管理方式粗,這導致了廣大農業從業者辛苦勞作但卻收益不高,年輕人不斷逃離。
可以說,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是脫節的。這也是近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將“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核心議題,農業農村部強調數字農業技術創新和轉化,建立全產業鏈數據采集體系的原因。
而據華為技術數據預測,到2020年,世界數字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到268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4.3%。未來農業發展對信息流通性、行業連通性要求極高,數字農業將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拼多多的“重農主義”,符合這一大勢。數據顯示,目前拼多多已經覆蓋全國1000多個產區,幫助1600萬名農戶從快速增長的數字經濟中收益。
去年疫情期間,農產品遭遇大面積滯銷,拼多多上線抗疫專區覆蓋近400個農產區,幫助農產品從滯銷到脫銷;今年7月河南遭遇洪澇災害,多多買菜緊急開辟綠色通道,將河南、山東和安徽等省份的庫存全部打通,短時間內向受災地區輸送了超4倍救援物資。
此外,據拼多多數據顯示,過去幾年拼多多在農業上的投入直接10萬“新農人”返鄉就業,未來5年還將再培育10萬“新農人”。
在人才培養上,拼多多還與世界一流的農業院校合作,為農業青年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課程和培訓,主題包括溫室園藝、作物管理和建模等。
這一變化對推動農業數字化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曾透露,在我國從事農業勞動的一線勞動力普遍年齡在55歲至60歲之間,80后農民占比不足5%,沒有新鮮的人才進來,更別提農業產業的現代化。
令人欣喜的是,在參與今年“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120名青年科學家中,大部分為90后、95后,甚至不乏00后的身影。
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回歸農業。
拼多多在農業上的一系列死磕,讓農戶們獲得了實在的收益,讓農業可以從底層邏輯和基礎設施上逐步實現現代化變革,也讓數字農業在民生的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拉動了消費內需,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的統一。
因此,作為自誕生起就“腿上帶泥”的電商企業,拼多多有能力也有愿景去推動數字農業發展。
需要警醒的是,目前我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范圍廣、環節繁雜,需要長期的耐心和投入。農業科研從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落地,更是有漫長道路要去走,對于拼多多來說,是不小的考驗。不管如何,當所有人都更傾向于創造商業奇跡時,拼多多能彎下腰來把自己沉進泥土里,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