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的 DAU 已經超過了一億,挺厲害的。之前,我潛意識里認為它是一個偏女性種草類的小眾產品。現在,身邊的男性朋友們也開始慢慢成為它的用戶了。包括我的同事小蓋,他不喜歡短視頻平臺,說那是浪費時間,卻喜歡泡在小紅書上。

當下,能從抖音、快手、視頻號充分競爭的夾縫中,長出一個這么大體量的產品,小紅書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和同事們交流之后的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網絡上有很多關于小紅書為什么能走紅的分析文章,我覺得都過于宏觀和唯心。比如一上來就大談特談社區的價值觀,以及以人為本,這很難讓人信服,畢竟那些大詞的框實在是太大了,什么都可以往里裝。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著把類似文章中的小紅書換成抖音看看,是不是也一樣成立。

現在創業做產品,我很清楚,一款產品能安身立命,必須得先擊中用戶的某個痛點需求。這是基本邏輯。其他情懷類的詞,在這個邏輯面前,都應該靠一邊去。

小紅書切中的關鍵痛點需求是:在短視頻娛樂之外,用戶還需要消費經驗類的內容。而小紅書,恰恰以這部分內容見長。我的同事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說,他們最開始就是把小紅書當成一個經驗類的知識搜索平臺,雖然小紅書也有短視頻,但他們更喜歡在小紅書上閱讀圖文內容。圖文類的內容,對于經驗類的消費場景,效率更高。

比如,你想買一款洗地機,市面上可以選擇的產品實在太多了,怎么做決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別人的真實使用體驗。而這部分內容,微博上沒有,抖音上很少(或者有的話也很粗糙),公眾號上很少,小紅書上卻很多。

甚至,你根本不知道有洗地機這類產品。每天打掃衛生很累,你想知道,別人是怎么解決這問題的,難道每個人都在請保姆嗎?是不是還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工具?這種偏生活經驗類的內容,其他平臺都很少,唯獨小紅書很多。

這就是小紅書的優勢。

經驗是重要的,甚至,經驗(觀點、見解)比知識還重要。因為知識是客觀的,而經驗是主觀的。怎么理解這句話?我舉個例子。

六年前,剛開始做極客時間的時候,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問題:Rust 官方的中文文檔已經無比詳盡了,你們再做一門從零到一的入門課,關鍵還是付費的,用戶會買單嗎?直接看官方的文檔不是更好嗎?官方文檔可都是非常厲害的大牛寫的。

這是個好問題。后來,我們慢慢想清楚了。官方文檔雖然詳盡,但對用戶來說并不友好。因為用戶想學 Rust,他最想知道的是,這門技術和 C++、Go 有什么區別?要學習的話,哪些地方是重點,哪些地方可以暫時先忽略。這些經驗和見解都極為重要。

所以,在選擇老師時,我們會告訴老師:“用戶最討厭照本宣科和千篇一律的內容,這樣的內容沒有任何付費價值。好的老師,對于知識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理解,用戶就是希望看到高手的經驗,而非那些人云亦云的內容。”

經驗是重要的,見解是重要的,觀點是重要的。

這周,和一個老朋友吃飯,還沒落座,他先丟了個問題:“你在用 嗎?”我回答:“之前用,但最近新鮮勁過去了。除了翻譯文章,其他的場景很少再打開。”他激動地說:“這東西太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寫文章,寫代碼,查資料。”

我說寫代碼咱不知道。寫文章,那可別扯了, 寫出來的口水文有什么意義。低端文可以用 GPT,但有觀點,有思考,有自己感觸的文字,還是算了吧。沒有創造力。

他顯然不同意。飯也顧不得吃,一個勁給我講他的應用場景,講 的神奇之處,還展示了自己買的 、 方面的課程。我就納悶了,追問他:“既然 這么牛,為啥你還需要買課程了?”這問題一出,這貨愣怔半天,若有所思地告訴我:“這問題之前確實沒想過。”服,終于停下來好好吃飯了。

其實很簡單, 沒有經驗,沒有感受,講的都是客觀的東西。而他買課,則是想看看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完全兩個不同的場景。

再說回小紅書。我覺得它的看家本領就是經驗類的內容,經驗類的內容也就決定了它有長尾效應。我看很多人講小紅書的推薦算法更友好,不好意思,我并沒有覺得。我認為它和抖音、視頻號在推薦算法方面沒有本質差別,如果硬要找區別的話,那就是它對搜索關鍵詞的敏感度更高,這一點和拼多多很像。內容方面,我的感覺是小紅書上的標題黨更多。

小紅書十年了。我看到它仍在跑馬圈地不斷拓展邊界之中。比如人群方面,小蓋這樣的直男也成為了它的擁躉。比如使用場景方面,除了帶有目的性的搜索,它也成為了很多人打磨時間的娛樂工具,這一點和抖音越來越像。

同事們說,現在小紅書上很多經驗類的分享也沒之前那么可信了,很多人都在那里寫軟文,導私域,做轉化呢。同時,官方的廣告確實也越來越多了,這些問題對于一個以經驗和體驗類內容見長的平臺來說,是致命的。

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咱們且行且看。

上周還和二爺討論小紅書,他提到了幾個詞:經驗類內容、分發機制、創作門檻。作為兩個產品人,我們覺得思考這些問題也很有意思,從別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答案。 我建個社區類產品的交流群,感興趣的話,加 huhu,一起交流。

私信“ 社區產品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