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社交媒體平臺小紅書在今年前三個月實現了2億美元的凈利潤,營收略高于10億美元,這一表現顯著高于去年同期的4000萬美元凈利潤和6億美元營收。《金融時報》指出,這一強勁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小紅書加大了對Z世代女性消費者的廣告投放力度。

綜合 | 金融時報 新京報 編輯| Echo

本文僅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據此前報道,廣告業務一直是小紅書的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期間,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約80%。

盡管小紅書在2021年引入了電子商務功能,旨在通過促進品牌銷售來增加收入,但目前大部分收入仍依賴于廣告。

作為中國發展最快的社交媒體平臺之一,小紅書在2023年實現了3.12億的月活躍用戶,比2022年的2.6億增長了20%,這一用戶增長為其營收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小紅書在2023年的整體營收達到37億美元,凈利潤為5億美元,較2022年的20億美元營收和2億美元虧損實現了扭虧為盈。

此外,據接近小紅書運營公司的人士稱,該平臺希望在香港上市。

今年7月,小紅書被曝完成一輪新融資,估值170億美元。此次融資由外國風投公司DST 和紅杉中國共同參與,同時還有高瓴、博裕和中信資本等其他投資者。不過這次融資并非此前外界傳聞的“Pre-IPO前最后一輪新股融資”,而是通過老股轉讓股權進行的。

早在2021年,有著投行背景的前花旗集團高管楊若出任小紅書CFO,這被外界視為是小紅書有意為上市做準備的信號。

同年4月,路透社報道稱小紅書計劃在年中前后在美國進行IPO,但小紅書對此回應稱不予置評。后來赴美IPO停滯,隨后市場又傳來小紅書考慮在香港進行IPO的消息。彼時官方回應稱,階段性與資本市場保持溝通,但暫無明確計劃。

直至2022年9月,伴隨楊若的離職,小紅書上市計劃變得模糊。

最新一次則是2023年12月,知情人士曾披露,小紅書或最快將于2024年下半年赴港上市,并在啟動IPO前計劃再進行一輪融資。對此,小紅書方面回應稱,目前暫無上市計劃。

據了解,小紅書由毛文超和瞿芳于2013年在上海創立,以“ Lives 分享和發現世界的精彩”為使命,用戶可以通過短視頻、圖文等形式記錄生活點滴,分享生活方式,并基于興趣形成互動。

今年7月,小紅書通過出售老股的方式引進了包括DST 在內的新一批明星投資機構。通過這次交易,小紅書估值較去年低點略有提升,至170億美元。

此輪投資過后,小紅書背后已全球頂尖投資機構云集,除了新入局的DST ,小紅書的股東還有真格基金、金沙江創投、紀源資本、淡馬錫、阿里、騰訊等二十余家知名機構或大廠。

入局小紅書是DST 近兩年在國內唯一一次出手,說明美元基金對國內互聯網細分賽道依然看好。同時,全球最成功的獨角獸投資機構紅杉資本持續看好小紅書,已經連續兩年買入小紅書老股。此外,高瓴、博裕等也首次買入小紅書。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小紅書確定了廣告+電商的商業模式,并于去年底實現盈利。但在巨頭林立互聯網江湖中,小紅書如何沖出重圍,實現上市,仍然需要持續穩定的經營和財務數據,證明自己的商業化能夠跑通。

接近小紅書的知情人士表示,小紅書的財務數據遠超市場預期,在估值邏輯回歸價值投資的趨勢下,這是確定性利好。

年初以來,小紅書的調整節奏明顯加快,一方面,小紅書從其他大廠挖人,持續加碼電商、商業化和產品增長等,同時,小紅書也在調整執行團隊,以便更快提高業務能力。

7月初,有消息稱,小紅書將進行人員優化,對象主要是績效在3.5以下的員工。小紅書此舉意在提升人效比,小紅書的市場策略變動很快,無論是人員整還是信息流動,都要不斷提高效率。

對小紅書來說,業務已經扭虧,身后也有眾多投資機構的支持,上市只是時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