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快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業務增長乏力、人事動蕩不安、內部治理漏洞頻出,一系列問題如同巨石般壓在快手的肩上,讓這個曾經的短視頻巨頭步履維艱。
近年來,快手在電商、短視頻、本地生活等多個領域重兵集結,但效果并不理想。電商GMV增速大幅下滑,短視頻的“黑洞效應”逐漸減弱,本地生活業務更是難堪大任。與抖音的差距持續拉大,快手在短視頻領域的老二地位岌岌可危。
更令人擔憂的是,快手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滑,這標志著快手或許已經邁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直播板塊作為快手的“壓艙石”,其收入也在2024年第二季度出現了同比減少,這無疑給快手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業務增長乏力的同時,快手的人事問題也愈發嚴重。今年以來,快手的人事變動頻繁,關鍵崗位屢失“大將”。磁力引擎副總裁、短視頻業務負責人袁帥,推薦算法負責人宋洋,首席音視頻架構師劉岐,知識圖譜與大模型Agent技術付瑞吉等核心高管紛紛離職,這對快手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這些高管的離職,不僅讓快手的業務發展失去了重要的推動力,更讓快手的內部士氣受到了嚴重打擊。員工們開始對公司的未來產生懷疑,人心渙散,這對于一個正在經歷困境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除了人事問題,快手的內部治理也存在諸多漏洞。今年9月初,一份舉報郵件在網上流傳,稱快手員工泄露了公司的核心數據和規劃打法,導致股價下降。這一事件暴露了快手在內部治理上的嚴重問題。
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如何加強對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如何建立健全的內控制度和風險預警機制,已經成為快手必須面對的核心議題。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快手在這方面顯然做得還不夠。
面對困境,快手選擇了押注AI作為新的增長點。然而,AI大模型的研發周期長、變現難度大,這是全球科技行業公認的現實。在國內,快手還要面臨阿里、騰訊、字節、華為、百度等巨頭的激烈競爭。
雖然快手已經推出了主打文生視頻的可靈AI平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賺錢能力上仍然有限。付費會員規模有限,專業服務市場尚未打開,這使得快手的AI商業化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快手正面臨業務增長乏力、人事動蕩不安、內部治理漏洞頻出以及AI商業化前路未知等多重困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快手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加強內部治理,穩定人心,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未來。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快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