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視覺中國
山東姑娘董云,留一頭漂亮長卷發、化精致妝容,看上去像個美妝博主,實際卻是農資公司的老板。
創業之前,董云在蛋雞飼養領域干了20年,是企業副總,也是所在領域的權威專家,生活本該安穩向前,但在39歲這年,董云遇到了改變命運的瞬間。
2020年,因為疫情沒法去一線養殖場講課的董云嘗試做起了自己的快手賬號“董云講蛋雞”,20年的專業積累被快手迅速放大,能力轉化成銷售:26萬、60萬、100萬、200萬……每個月的銷售額都在倍增。一年后,她辭掉副總職務,成立云藍生物,第一年就把公司流水做到1個億,成為蛋雞農資賽道的超頭部玩家。
遇到改變命運瞬間的,還有93年出生的廣西女孩郭柳玲。
皮膚白凈、說話溫柔的郭柳玲原本是名舞蹈老師,父親突然病重后,流著淚請求女兒幫忙照顧一下羊肉攤子,為了讓父親安心治病,也為了維持家中生計,郭柳玲扛下責任,成為攤主。說最溫柔的話,下最狠的刀,眉清目秀的郭柳玲揮舞剁骨刀、麻利剁羊肉的畫面極具反差感。
2021年10月15號,郭柳玲發在快手上的賣羊肉視頻突然爆了:播放量一周內沖上6000萬,漲了整整150多萬粉絲。在快手的牽線搭橋下,郭柳玲與很多大主播連上了麥,也得到了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的報道,許多品牌向她伸來橄欖枝。
如今,能接商單的郭柳玲,已挑起為父親治病的重擔。
類似故事,也在吉林姑娘劉佳寧的身上上演著。
2019年,在浙江一家大型企業有穩定工作的劉佳寧離職回到了家鄉。好端端的大城市不待,偏偏選擇回家,當時的佳寧承受了許多不理解和質疑。疫情期間,佳寧拍起快手視頻,真實的記錄、樸實的語言以及富饒的長白山物產,讓佳寧收獲了越來越多粉絲,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直播帶貨水到渠成,路越走越順。
帶貨至今,劉佳寧的直播間賣出了超10萬份、近33萬斤的農產品,不僅帶著村里的村民們走上致富路,也實現了自身收入十倍以上的增長。曾經的質疑煙消云散。
改變了董云、郭柳玲、佳寧命運的,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農人社區——快手三農。在這里,無數普通農民、農業從業者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那束光。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背后關乎的不僅是成功學般的勵志故事,更是一個牽涉數億三農群體的數字化時代發展新路標。
給農民配上智囊團
在中國,不刷快手的農民似乎多少有點不合群。
據國務院2017年披露的數據,全國共有3億多農民。而在快手上,三農興趣用戶(指農民及對三農內容感興趣的用戶)已經有3.3億[1]。可以推測,快手在三農群體中滲透率極高。農民們在快手分享生活、看見世界,在活躍的互動中催生了生機勃勃的新農人社區。
入行20余年的董云,是蛋雞領域當之無愧的專家。在快手,董云勤快地分享著飼養蛋雞的各種內容,這些專業知識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會被湮沒在浩瀚的信息洪流里,但在快手,這為她吸引了超46萬粉絲。
董云是快手諸多農技達人中的一個,作為快手三農的一個切面,它如實呈現了快手在三農群體中的巨大影響力。
信息的流動只是快手三農這個新農人社區的價值之一,在平臺方的推動下,快手三農還與線下產業產生了深度交融。如今,快手已實現從上游農資,到中游農技,再到下游銷售的全鏈條覆蓋,這意味著,在農業生產、銷售的各個關鍵環節,農民們都能在快手得到幫助。
當線上社區與產業緊密結合,社區的價值便不再僅僅局限于虛擬世界。在許多農民眼里,快手絕不只是一個娛樂產品,更是一個能指導農業生產的好幫手。
龍殿俊是一位在哈爾濱市巴彥縣從業了30年的基層鄉村獸醫,過去幾十年間,經他手診治過的牛不計其數,龍獸醫也靠精湛的專業技能贏得了十里八鄉鄉親們的敬重。在兒子龍宣慶的記錄下,龍獸醫的出診故事傳到快手上,被更多人看到,如今龍獸醫在快手收獲了175多萬粉絲,龍獸醫的專業、敬業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認可。除了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圍觀龍獸醫出診,養殖戶們還會在評論區請教牛結節病怎么治、大公羊總不吃食該咋整。
快手為龍獸醫和廣大養殖戶搭起了一座橋,龍獸醫積累的30余年經驗,得以幫助到更多人。
2017年開始在快手做水稻農技培訓直播的水稻一朵er,也是快手上的頭部達人,有107萬粉絲。曾經缺乏專業指導的稻農們,終于在水稻一朵er的快手直播間知道了提高水稻產量的方法、怎么治水稻紋枯病,以及如何把握時機才能把自己家稻子賣出最好的價格,不辜負一年辛勞。
龍獸醫、水稻一朵er、董云都是快手龐大農技作者中的一員,目前,有21.6萬農技作者活躍在快手平臺,他們每天貢獻了5萬小時的直播時長,足以盛裝方方面面的專業農技分享,使得快手成為越來越多三農用戶學習農技知識、尋找解決方案的最佳渠道之一。
在10月25日舉行的首屆快手三農生態大會上,快手潮流生活業務負責人黃咪咪如此描述了快手三農的樣子:
“越來越多的鄉村老鐵在快手觀看、互動和創作,他們在快手搜索行情價格,瀏覽農村文化、學習農技知識,購買農副產品,還能通過直播間和專業農技人在線實時互動。種植業、養殖業、漁業、農業機械、花卉園藝等多個不同領域的農技人都在快手分享著最實用的知識,一顆黃瓜,一株水稻、一粒番茄,農民老鐵們都可以在快手找到科學扎根、施肥、種植的方案。”
有了新三農社區后,農民們不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過去,許多農戶養殖戶遇到問題,只能在當地找人解決,現在,他們只需打開快手,就能通過屏幕接觸到業內的大咖專家,再也不用為病蟲瘟疫疾病等災害犯愁。
生機勃勃的快手三農新農人社區,成為了數字化時代農民們最趁手的新農具之一。
和“滯銷”說再見??????
缺乏農業技術科普和買不到高性價比的農資,曾是困擾農民、養殖戶的兩大痛點,快手上的農技作者、農技內容很好的解決了前者,如今,快手還通過多重投入,不斷優化后者。
“我出來以后一年就做到一個億,沒有快手,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請。對行業里邊的60后、70后來說,這是難以置信的。”回想起自己的創業生涯,董云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買農資難,曾是困擾許多農民的問題。雖然農資店遍布全國大大小小的鄉鎮,但是與普通消費品不同,農資產品使用效果是滯后的,農戶、養殖戶們面對一個新品,很難判斷它的實際效果,萬一效果不好,這一年可能就白干了。而在傳統交易場景下,農戶、養殖戶們可以依賴的判斷依據,往往只有一張薄薄的說明書。
冗長的交易環節更讓上下游的信息流通被阻塞,田間地頭的需求難以被真正洞察,廠商的庫存居高不下,更嚴重的是,新產品、新技術得不到有效推廣,阻礙了農戶們增產增收。
快手為農資市場帶來了改變的可能。
短視頻和直播讓農戶們能夠直觀了解更多農資的用法、效果,降低決策門檻,同時也為農戶提供了專業農技知識。平臺的內容屬性,讓快手真正具備了農資電商的2C能力,加速了農資行業的線上化,并為這個賽道帶來新的可能。
“以前我們賣農資,要自己去線下找商機,靠三寸不爛之舌一個一個拜訪養殖場,拼得是誰跑得勤,誰送禮多,誰的品牌大;現在坐在家里發發視頻,竟然也有這么多生意找上門了。”董云感嘆。
董云及云藍生物的壯大歷程,正好鐫刻了快手農資的發展脈絡。
2021年1月,快手開放農資類目,摸索直播帶貨、郵寄到家的農資到家模式,正式入局農資市場。快手本地生活農資負責人宋震介紹,開放農資類目的同時,快手從供應鏈和主播兩個方面同時著手,一方面引入農資廠商、經銷商、農技專家,賦能供應鏈,豐富貨的供給,與此同時,快手還花大力氣培育了農資達人。
宋震回憶,剛開始做農資類目時,他們發現很多達人不具備直播技能。為此,快手小二花了不少時間去教這些達人如何直播、如何與粉絲互動、如何掛車、如何做售后,像呵護新生兒一樣,幫助農資主播成長。
多方努力下,快手上的農資貨品越來越豐富,農資主播們也日趨成熟,農資到家的模式逐漸走上正軌。農資到家的路蹚出來了,但快手的步履仍未停止。
農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市場,周期長、區域性強,且操作恰當與否直接影響使用效果。因此,這個市場要想做得更好、更大,線下指導必不可少。
2022年10月,快手開始探索本地農資,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讓到家和到店并行。農村地域廣袤、人口分散,拓線下并非易事,快手從組織行業會議入手,用樸實的語言說服零售商們成為線下的銷售和服務點,逐漸打開局面,進一步完善了快手農資銷售和服務的體驗。
平臺的耕耘構建了一個全新生態,為用戶帶來了全新體驗,這讓曾經隱藏的需求迅速爆發。據快手方面披露,截至目前,快手農資銷售GMV同比2022年增長50%。
曾經非常依賴線下、流通效率低下、流通環節冗長的農資市場在快手三農的新農人社區中孕育出了新玩法。農民們不愁買不到好農資,企業們也不愁賣不出好貨,農資市場迎來了更契合時代需要的新模式。?
從傳播農技知識,到打通農資流通鏈路,快手的種種投入和布局,讓農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助力。但只改善生產環節仍未解決根本問題,能不能把農產品順利賣出去,賣出好價,才真正關乎著農民的勞作能不能得到合理回報。銷售,是決定前面的努力能否成功轉化為收益的關鍵一環。
在鏈條末端的銷售環節,快手同樣具備深刻而積極的影響。
80后黃東葉,是連云港市贛榆區一個村里的漁民,他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快手達人“村里的初七”。因為從小過足了苦日子、窮日子,所以只要有一點機會,都要去夠一夠。一個偶然機會,初七知道做網絡主播能賺錢,便回到家鄉,從錄趕海視頻起步,開啟了自己的網絡主播生涯。
剛開始拍視頻時,初七甚至不知道有手機麥克風。“在海邊拍攝風聲很大,說話聽不清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把大博主的短視頻挨個兒從頭扒拉,發現他們用的是可以直接通手機的麥克風,我就花錢買了。拿回來后我和媳婦在海邊試驗,一點噪音沒有。”
開局一無所知,初七和媳婦只能一路打怪,成長的過程中,平臺為初七提供了關鍵助力。
2021年底,初七開啟直播帶貨,在快手店小二的介紹下,初七認識了操盤手徐建杰,學會了從數據中讀懂老鐵,也知道了選品、配品的秘訣。比如,99塊的10斤大魷魚,量太大、放冰箱占地,復購不高,5斤裝買回家兩三頓就能吃完,冰箱放得下,吃起來也新鮮,復購很快就上去了。
在操盤手的指點下,初七的直播間收益翻了三番。
初七火了,直播間爆了,如今村里的初七在快手俘獲了超680萬粉絲的關注,是當之無愧的大網紅。但更重要的是,連云港的海鮮能銷得更好了。
“現在,我們村里600多戶人家里,有100多戶都跟著我干,加上別的村得有四五百戶。到今年,我帶著全村一起賣海鮮,帶動的收入超過了3億元。之前副省長也來看我,拍著我的肩膀說兄弟好好干啊,后面還有6000多人跟著你。”
在快手上,許許多多個初七,把越來越多的源頭好物帶給了千家萬戶。據快手三農生態大會官方披露的數據,三農電商達人短視頻訂單數同比增長275%,短視頻GMV同比增長301%。
扎根三農,快手三農不僅能夠傳遞知識、分享信息、帶來快樂,還為農產品提供了高效流通的平臺,曾經相隔甚遠的田間地頭和餐桌,如今在快手相逢。從中上游的農資農技,到下游的電商售賣,快手三農實現全鏈條覆蓋,與三農產業深度交融,從深層推動了農業、農村、農民的升級。
去有陽光的地方生長??????
在新農人社區的推動下,農業效率提高了,農民收入更高了,而豐富樸實的農村生活也被越來越多人看到了。
現在,許多傳統農技人、農民、農商戶拿起手機,成為了快手上的鄉村美食家、鄉村體育人、鄉村娛樂人、鄉村文旅人,在他們的鏡頭里,人們能欣賞到鄉村音樂、鄉村體育等多元鄉村場景內容,看到田園生活的新風貌。
三農短視頻逐漸成為農民老鐵展示美好生活,表達生活態度的窗口,這讓快手成為展示新農村、新農人的新舞臺。在新的舞臺上,新一代的農村文化IP正在孕育,為新三農社區注入更加強勁的精神內核。
新農具、新模式、新舞臺革新著鄉村生活,重構了人們對于鄉村生活的認知,更帶來了新的機會,吸引了更多人投身鄉村事業。
農村變“老人村”是農村面臨的一大挑戰。曾經,由于鄉村缺乏機會,年輕人們只能離開故土,去往城市,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鄉村。人們不是不想回來,只是在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壓力面前,農村難以提供更多機會,承接不住年輕人的生活和夢想。
現在,快手電商和快手商業化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創造了返鄉創業的機會。
森林姑娘佳寧便是典型的返鄉創業青年。做了幾年都市白領后,佳寧毅然決然離開城市,回到了生養她的故土。去故鄉扎根,這份底氣來自快手。
拍快手視頻,原本只是為了消磨在家的空閑時光,但佳寧分享的長白山美景、美食、趣事意外讓她吸引了越來越多粉絲。看到了粉絲對農產品的強烈需求,佳寧又順勢嘗試了直播帶貨,到了年終結算,生意盈余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期。
佳寧意識到,通過快手,在家鄉也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位置。東北黑土地上的榛蘑、木耳、靈芝、松子以及村里種植的黏玉米等地道山貨,都通過佳寧的快手直播間為越來越多人所知,直播帶貨的路越走越順,佳寧逐漸發展起了自己的小團隊,“拉著村里的年輕人們一起入股合伙,不僅僅是打工,而且還分紅”,讓更多年輕人擁有了返鄉做事業這個新選擇。
通過快手,佳寧幫助當地鄉親找到了一條致富增收的路,而在回饋家鄉的同時,佳寧也擁有了一份有奔頭的事業。
如佳寧一樣,郭柳玲也已成為返鄉年輕人中的一員。
經過兩年努力,通過直播和廣告,郭柳玲靠自己的能力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惦念著把善意傳播出去,郭柳玲選擇回到家鄉廣西貴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家鄉做更多事情。“現在,我們會和廣西當地的村長書記合作,通過合作社把家鄉滯銷的農產品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賣出去。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用了不到一天,就把當地原本三天都賣不完的甘蔗給賣斷了貨。”
新農人社區讓年輕人們在故鄉也能通過快手直播電商、商業化謀一個好生活,幫助許多曾經只能在城市找機會的年輕人,在廣袤的鄉村找到了新選擇。
新農具、新模式、新舞臺、新選擇,勾勒出快手三農上的新農人生活。人均快手用戶的三農群體把快手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數字化工具。
三農用戶們喜歡用且善于用快手,與平臺的底層價值觀息息相關。
普惠始終是快手的底色,體現在業務上,便是通過不斷完善普惠流量的算法機制,在快手平臺上有更多普通人和多元化內容得到推薦。在快手,流量不是聚在某些用戶身上的聚光燈,而是人人都能享受的陽光。
黃咪咪介紹,接下來,快手將從“廣度”和“縱深度”兩個維度繼續拓展快手新農人社區。廣度,即覆蓋更廣泛的鄉鎮地區,實現全國鄉鎮的全覆蓋運營;縱深度,則指的是針對鄉村創作者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成長服務,讓更多的鄉村老鐵在快手被看見、有收益。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每個鄉村創作者在快手都能夠被看見”。
普惠的價值觀、真實溫暖的社區氛圍以及恰到好處的平臺支持,讓快手成為三農群體眼中更為親切、可接近的平臺,自然而然吸引了龐大的三農群體,并促成了豐富的三農內容。
人、內容、產業集聚鑄就了快手三農農技領先的行業地位和心智,形成了數字化時代的新農人社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形象已經成為歷史,信息高速公路在奔涌了許多年后終于連接上了最寬闊的土地。
數據來源
[1]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
特別策劃
發表評論